Skip to main content

刻意練習(上)

你相信天份嗎?天才與常人的距離又有多遠?
也許這本書將讓你對所有「不可能達成的事」改觀。

本文資訊

本書約 14 萬字,閱讀耗時 8 小時又 30 分鐘 ;

有所謂天份這種東西嗎?

世界上有沒有所謂的天份?

有,是有的。不過這可能跟你想像的不太一樣,人們常常誤以為一些不是天份的東西為天份,然後將卓越的能力全歸功於它。我們可以從一個故事來一探究竟...

在天寒地凍的加拿大,冰上曲棍球是一項及受歡迎的運動。而這些曲棍球選手中,表現較為優異的選手有極大部分都是在「每年年初」出生,甚至有 90% 以上是「每年上半年」出生。這代表什麼?難不成年初有神奇的魔力可以讓母親們生出曲棍球奇才?

顯然不是。作者發現這個現象的成因是,加拿大的曲棍球課大多是同一年出生的孩子一起上一堂課,所以課程裡面年紀最大的孩子與年紀最小的孩子有近一年的年齡差。在五歲之前,這一年的差距極大,不論是身高、力量、智力、穩定度都有差距。因此在課堂中,年紀大的孩子長得比較高、壯,也比較能聽懂教練說什麼,自然打得比較好。

而這些年紀較大的孩子因為一開始就打得比較好,因此更容易得到家長稱讚,教練也會特別花心思訓練他們。於是他們就更有動力繼續打球,然後就繼續進步,這個循環將持續下去。最後這些一到六月出生的孩子真的持續進步直到成為職業選手,並不是因為他們有天份,而是受到旁人和環境的一連貫影響所致

這種被多數人誤以為是天份但其實並非如此的例子層出不窮。許多被視為天才的人並不是真的與生俱來就擅長某種能力,而是受到環境的影響、或是早已在不知覺的狀況下培養出相關的所需技術。

就算有所謂的天份,它的功用是什麼?

即使我們找到了真正的「天份」,它也大概只有這個功用——— 讓你起步比較輕鬆,以致你有興趣繼續練習下去。

如果可以在剛起步時做得比同儕好(輕鬆),自然會因成就感而更有動力持續學習下去。有幾個主要的原因:

  • 旁人的肯定和稱讚扮演極為關鍵的角色,這些鼓勵讓你感覺付出是值得的,
  • 如果你一開始就做得很不錯,你和你的家人都會更重視這項能力,所以你更有機會去尋找老師學習、更有機會決定投注大量時間練習,當然就更有機會在此領域發展出卓越能力。

這就是天份能幫你做的,它讓你起步時阻力很小,並且更有機會走上正確的道路。然而要成為專家,走上這條路只是開始而已,接下來的練習才是成就專家的關鍵。在能力達到一定程度後,天份所造成的影響就沒有這麼大了,後續的一切進步都必須靠刻意練習。目前沒有任何案例證明可以僅靠「天份」成為頂尖專家。

原子習慣

記得原子習慣中提到的「建立身份認同」嗎?受到旁人稱讚而持續做下去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。假如旁人都說你超有數學天份,你慢慢也會相信自己就是數學好的人和喜歡數學的人,所以你更有機會有源源不絕的動力算數學。最後你的數學能力卓越跟你的天份其實沒有太大關係,而是你確實花了很多時間在學習數學。

天份的另一個功能

天份的另一個功能則是作為 「幫助你跨越練習某個技能的門檻」

這一點指的其實是智商,作者對很多科學家還有醫生做了能力檢測和智力測驗,並未發現智力較高的醫生或科學家有較傑出的成就。真相是,這些科學家與醫生們在領域中「付出的時間」還有「練習的品質」才是最後影響他們能力的關鍵。

不過作者也確實發現這兩組人的平均智力都高於常人(120 以上),這是為什麼?作者認為是在培養技能的前期,必須先有跨越門檻的能力,而這個能力常常是所謂的智力。例如要成為科學家的人大多必須精通統計學、數學、英文、甚至物理學等。而能在這些領域精通,自然必須有一定智力。這並不代表智力只跟常人一樣沒辦法成為科學家,不過你想像一個從小學術表現都普通的人,他有多大的機率立志成為科學家?他身旁的人會鼓勵他嗎?所以這大大減少了他成為科學家的機率,但絕對不代表智力不到 120 沒辦法當科學家。

所以,天份可以讓你在初期學得比別人輕鬆,以及有辦法跨越門檻,但最終能力取決於練習時數和品質。研究結果是,那些能力卓越的專家的總練習時數比同儕(能力普通的同行)多出數千至數萬小時

有沒有靠天份決定的技能?

作者認為唯一受先天條件限制的能力是運動,因為任何運動總有最適合的身高、體型。如果先天條件不足,很難在運動項目達到頂尖。例如游泳的頂尖選手將沒辦法透過訓練成為馬拉松頂尖選手,身高一米八的人也幾乎不可能透過訓練突破跳高世界紀錄。

刻意練習(下)將會接續這裡的討論,並開始真正了解「刻意練習」,有興趣的話去看看吧。